最新信息
- C2776 领导干部离任讲话12-05
- C2717 2024年在基层D员干11-26
- C2701 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11-25
- C2681 安全生产工作会讲话11-22
- C2659 坚持“三个更加注重11-14
- C2658 2024年整治形式主11-14
- C2657 2024年D员干部廉政11-14
- C2631 以制度创新激励干部11-12
- C2630理论学习中心组点评11-12
- C2621 在青年干部座谈会上11-11
热点排行
- T030在巡视整改专题民主生09-15
- A5756单位领导在部署学习11-01
- A694 在县领导班子对照党10-10
- A2633在“不忘初心、牢记01-10
- A162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08-20
- A862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11-03
- A4084 在传达学习全国“两05-28
- A2471 在主题教育总结大会12-29
- C177XXX单位党支部书记抓12-23
- A217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09-10
领导讲话
A7673对党忠诚干净做人做新时代勇于担当的好干部
吴咲呓 全文21034字30片
对党忠诚干净做人
做新时代勇于担当的好干部
同志们:
说句心里话,见到你们我很高兴,看着你们充满朝气的面孔,我仿佛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在座的同志有些是领导干部、有些从事具体工作的人员,从各方面来讲都是比较优秀的,年龄轻、学历高、素质好,不管是政治素质、工作表现,还是发展潜力、作风形象等,在同层次干部中都是拔尖的。党工委、纪工委对大家期望很高,希望你们下决心扎根工作一线、干事创业,早日成为一支推动新区各项事业的主力军。
作为曾经的年轻人或者说是一个过来人,每当看到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人,总觉得有很多话要说。我今天主要和大家谈一些比较“虚”的东西或者说形而上的东西。我主要围绕政治、责任、学习、干净四个“关键词”送给大家“四句话”,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为什么要强调政治、责任、学习和干净?我的想法是,既然选择了从政这条路,任何时候都不能看轻政治,不讲忠诚,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责任,任何时候都不能放下学习,任何时候都不能坚守廉洁的底线。大家在机关工作,一定要时时处处事事讲忠诚、重责任、勤学习、守廉洁,有了这“四碗酒”垫底,才能够走得正、走得稳、走得远。
第一句话:把旗帜鲜明讲政治作为生命线
我为什么要先说这个问题?大家现在在各园区事业单位、教育文化、卫计和食品监督等行业工作,将来可能还要到更大的单位、更高的平台去工作,不管任何时候,讲政治是办好一切事情的生命线,如果连生命线都丢了,那其他的东西都是零。政治上错了,不管你毕业于哪个学校,不管你的学历有多高,不管你的学问有多深,不管你的本事有多大,都没有意义。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给大家谈一谈有关政治的问题。
年轻人思维活跃,脑子里条条框框少,容易也善于接受新的思想,这是你们的优势。但是,……
事实上,讲政治从来都不是枯燥、空洞、抽象的,更不是忽左忽右、捉摸不定的东西,而是非常生动、实在、具体的。……
在座的各位大部分是领导干部、党员干部,所以政治对我们来说,更应该是渗入血液、深入骨髓、融入灵魂的东西,成为自然生命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政治生命才能青春永驻、常青不老;讲政治对我们来说,更应该是不可或缺的纪律和如影随形的规矩。要树牢“四个意识”,始终从政治和大局出发思考问题,不断在思想和行动上向核心看齐,牢记入党初衷,用行动来诠释对党的忠诚;要强化组织观念,时刻想到自己是组织中人,办事情想问题做决定一定要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要加强党员意识,把党始终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凡是党中央决定的事情要坚决办,党中央明确禁止的事情坚决不办,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和权威。那么,作为纪检战线的年轻干部,讲政治到底意味着什么或者应该如何讲政治呢?我建议大家把握好这么三点。
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
那么,人到底需不需要讲理想信念?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革命理想高于天。习近平同志多次告诫全党同志,“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崇高的理想信念,永远是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努力奋斗,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崇高的理想信念。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什么?党章里是这样说的,“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拥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这是党的事业对我们共产党人的基本要求。虽然我们不要求把它天天挂在嘴上,但头脑中一定要有这个东西,因为它是管总、管方向的,丢了它就会迷失方向。
有一句话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正确的理想信念不会与生俱来,不会凭空产生,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和实践磨练逐步形成的。坚定理想信念,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任务,是需要一辈子坚守的事情。当我们入党的时候,曾经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我相信,那一刻我们都是有理想信念的。但是,在为之奋斗的过程中,有的人理想信念淡漠了,有的人理想信念丧失了。因此,我们仍然需要经常审视自己,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无论这个理想离我们有多远,前进的道路上遇到多少艰难,我们都要始终不渝地去努力实践,高扬理想之帆,筑牢信念之魂。越是面临艰难险阻,越要坚定理想信念。因为丧失了理想信念,就意味着失去了思想上的“防腐剂”和政治上的“免疫力”,结果可想而知。
其次,要保持忠诚之心。……
前一段时间很火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中,省委副书记高育良的夫人吴老师在谈到祁同伟时说,“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但是最缺的,就是忠诚的人”。周恩来同志也讲过类似的话,他说:“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我很赞同这样的说法,因为相对于聪明而言,忠诚是更加稀缺的品质,惟其稀缺,才显得更加难得和珍贵。
忠诚有很多种,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对事业忠诚,对同志忠诚,对爱情忠诚,等等,但从讲政治的角度讲,最核心就是对党忠诚。1949年9月17日,邓小平在中共南京市委支部书记及排以上干部大会上作了题为《论忠诚与老实》的报告。他指出:“忠诚与老实是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具有的品质。忠诚就是将全部真情率直而老实地向党坦白出来,就是要忠实于党的事业,忠实于人民。”习近平同志指出,全党同志要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他强调要对党绝对忠诚,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热爱党、拥护党、永远跟党走。
在实践中,我们要做到对党绝对忠诚,就应该不断强化对党的认同感、归属感,在内心深处把党置于一种无比崇高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把自己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党的威望,维护党的形象。对党内出现的问题,不能抱着看客心态,把自己当成“吃瓜群众”,更不能幸灾乐祸,说风凉话,借机发泄不满情绪,给党的形象和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第三,要正确看待政治与业务的关系。大家都是有工作经验的,有一些同志参加工作十多年了,大家肯定经常能听到过这样的话:“我是搞业务的,不喜欢搞政治”。这其实是简单地把政治与业务割裂开来,孤立、机械、静止看待政治。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政治和业务“两张皮”的现象并不鲜见,一些人讲起业务来头头是道、眉飞色舞,讲起政治来三言两语、羞羞答答。好像讲政治就是唱高调,谈业务才是正经事。我们从各级巡视组反馈的问题中也可以发现,“党的领导弱化”“政治意识不强”等都是高频词。这说明,不讲政治并非个别现象。
……
第二句话:责任心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
在座的大都是80、90后的年轻同志。我经常听到有人说,80、90后的年轻人比较自我,工作上不太上心,经常要领导说着干、逼着干、哄着干,普遍缺乏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我们姑且不论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但至少说明人们对责任心是很看重的。我不认为我们的年轻人都是没有责任心的人,但我也不否认确实有不少年轻人的责任心不强。这也是我今天为什么专门和大家谈责任心这个话题的原因。
大家有不少同志在机关工作过,对机关的工作应该有所体会。机关工作其实并不难,无非是办文、办会、办事,只要不出事都是小事,但是一旦出事就是大事。能不能把这些事干好,不仅要看一个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工作态度,也就是责任心。责任心甚至比能力更重要。关于责任心,我谈点思考:一是怎样理解责任心,二是如何培养责任心,三是需要纠正的几个错误认识。
第一,怎样理解责任心
……
有句话说:“不患无策,只怕无心。”一个人的学识、能力、才华固然很重要,但没有责任心,就不堪大用,即使小用,也让人不放心。相反,有了责任心,即使能力差一些,也可以一步步赶上来。所以说责任心往往比能力更重要,甚至直接决定事业成败。一个人的成功靠什么?大家都有知识时拼才华,都有才华时拼智慧,都有智慧时拼胆识,都有胆识时拼什么?那就要拼责任心了。正如波斯的一则古寓言中所说,所有的计巧、技术、学识、智力与责任心相比,都只能算是零头。现实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很有才华,很有能力的同志却事业平平,甚至一事无成。为什么?因为对工作缺乏责任心。打个比方,一个人好比一辆汽车,才华是强大的马力,智慧是华丽的配置,而责任心却是那看着不起眼的汽油。没有汽油,再好的车也只是个摆设。没有责任心,有再高的文凭,再深的学识,再强的能力,也飞不高,走不远。
第二,如何培养责任心
……
第三,需要搞清楚的几个错误认识
现实中常常有一些错误的观念,影响我们对责任的坚守,削弱我们的责任心。下面我们分析一下这些错误的观念,以便更好地认清责任、坚守责任。
第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讲责任太沉重,担责任太辛苦,责任心是自己加给自己的枷锁。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人在交接一根针的时候,不小心掉在地上,五个国家的人有五种不同的找法:德国人做事严谨,把掉针的地方分成很多方格,然后一个方格一个方格子地去找,最后一定把针找到;法国人非常浪漫,他们凭借灵感,喝着香槟,吹着口哨,灵感一来,愉快地找到;美国人性格开放,不拘一格,他们找一个扫把一扫,再在扫拢的小堆中把针找到;日本人讲求合作,两个人商量一起找,你从这边找,我从那边找,不一会就找到;中国人则不同,不是商量如何去找针,而是在争吵到底是谁把针掉在了地上。这个故事虽然有些夸大的成份,但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人,凡事都不愿意承担责任,出了事千方百计找借口,能推则推。我们平时经常也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没责任心的人,上班不干活,干活混着干,出了办公室却是吃喝玩乐,潇洒的不得了。而有责任心的人,总是有干不完的活,加班加点多,凡事操心多,看上去工作累,生活也累,没有任何潇洒可言。马克思主义讲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如果把有些人这种所谓的轻松和潇洒,放在更长的时间中考察,就会发现累的人并不累,潇洒的人并不潇洒,轻松的人并不轻松。时间久了,有责任心、踏实干事的人提升了,有了更大的发展平台,而混着的人依然混着,轻松的人依然轻松着,潇洒的人依然潇洒着,但是他们混的平台会小得多。这个时候,爱混的人,又是牢骚满腹,在单位抬不起头,在外面见不得人。混让人失去了自尊,也失去了别人的尊重。这个时候谁累、谁不累,谁潇洒、谁不潇洒就会一目了然。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与其这样,不如做一个累一点的人,有责任心的人,能够真正对得起我们的家人,对得起自己的一生,对得起党和国家。
第二种错误的观念认为,责任是一种束缚,限制个人自由,阻碍个性发展。这种错误观念把责任和自由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实际上,责任与自由是不可分割的。自由以责任为“边界”,责任以自由为“外延”。履行责任与享受自由成正比。享有自由,就意味着负有责任;履行责任,才会享受更充分的自由。当然,这里讲的自由需要从高层次上来看,要看是物质上的自由还是精神上的自由,是长期的自由还是短期的自由,是整体的自由还是局部的自由。如果能够从高层面、长时期、全局看,你一定能够感觉到责任和自由是成正比的,承担的责任越大,获得的自由越多。享受自由就意味着负有责任,履行责任才会享受更充分的自由。美国有位心理学博士艾尔森专门做过一项研究,他对世界100名不同领域中杰出人士做了问卷调查,结果61名杰出人士承认,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并不是他们内心最喜欢做的,至少不是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为什么这些杰出人士在自己并不喜欢的领域里取得了杰出成就,除了聪明和勤奋之外,究竟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责任心。每个人的一生中,常常被安排到自己并不喜欢的岗位,或者从事并不喜欢的事情,可是一时又无法改变。这个时候,任何的抱怨、消极、懈怠,都是不足取的。只有把这份工作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全身心投入其中,才是最明智的选择,最聪明的选择,最理性的选择。责任和自由不可分,我们必须限制主观上的任性,而担起肩头责任,并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才有可能向更好的位置靠近一步。
第三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别人不负责,我想负责也负不起来;大家都不负责,我一个人负责也白搭。这种观念,错在把个人责任与他人责任,与集体责任割裂开来看问题。一个单位的工作具有相似性,但也有分工。有分工就必然有负责。各担其责,人人负责,才能形成负责任的氛围,才能干好工作。责任要共同承担,只有共同承担责任,才能共享荣誉,共享福利。集体是由个体构成的,离开每个成员的责任心,这个集体就难以形成一个负责任的集体;每个成员都负起责任来,这个集体的责任才能落到实处。不是别人不负责我也不负责,而是别人不负责我更要负责,大家共同扛起集体的责任。管理学上有个责任链效应:一个工作流程上,每个环节是一个乘数,其责任心就是成功系数,所有人的责任心构成一条责任链。工作的成效,取决于这条责任链的强弱,即每个环节责任心乘积的大小。就像数学题中5个90%的乘积是59%一样,如果哪一个参与者消极懈怠,不能百分百尽职尽责,那么整体目标就很可能落空。
当然,我们讲责任心,也要讲责任制。一个单位,不能让负责任的老实人吃亏,让耍滑溜肩的聪明人得便宜,这是不正常的。要健全制度,提供人人尽力、个个负责的制度保障。让负责者得实惠,让失责者受惩罚。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我们肩负着维护党纪政纪、推进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职责,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不要求大家“先天下之忧而忧”,不要求大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希望每一位同志都能担当、敢负责,都是充满责任心和事业心的同志。
第三句话: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读书学习
社会进步了,各种矛盾纷繁复杂,矛盾与矛盾之间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因果转化,互为因果的情况错综交织,不学习搞得懂吗?而且我们记忆的错误,假象的笼罩,理性的迷失,都可能遮蔽真相,怎么样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只能靠学习。我们仅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勤奋努力的工作以及探索创新的勇气,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科学的方法、丰富的经验、成熟的理性和批评性的素质。科学的方法来源于理论和书本的学习;丰富的经验来源于向实践的学习,来源于我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而成熟的理性和批评性的素质都来源于学习的积累和养成。我们知之不多、思翼难展,缺乏举一反三之见,就是因为我们学习所获不多。“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们没有学习的压力去提升自己,是因为我们求知的危机感、紧迫感没有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和行动。这里我仅就读书讲三点:一是为什么要读书,二是读什么书,三是怎样读书。
(一)为什么要读书
……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学无以广才”。没有哪一个人的本领,不是靠学习得来的。康熙皇帝是极有本领的一代帝王,大臣称赞他的能力“由天授,非人力可及”,意思是说你的本事太大了,是天生当皇帝的料。他立即反驳:“朕亦不过由学而能,岂生而能者乎!”意识是说我的这点本事都是学习的结果,哪有什么生来就能力高强的人。看来他这个人头脑还是很清醒的,不吃吹吹捧捧那一套。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本领,也得益于读书学习。他不仅善读有字之书,而且善读无字之书,善于总结经验,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而使他由一个没进过一天军校的师范生而能统帅三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第三,读书可以带来乐趣。古人称人生有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四件事乐则乐矣,却很有限,比不上读书给人带来的乐趣那么长久。北宋哲学家程颐说:“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别的事情时间长了以后食之无味,只有读书像一坛老酒,时间越长,越是那么醇厚,越是那么清香,这是深得读书之味的至理名言。作家杨绛在丈夫钱钟书去世后,闭门谢客,潜心读书。关于读书的乐趣,她有一段很精彩的论述:“读书好比隐身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书中的世界真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说的多好。
我本人虽然长期从事行政工作,但看的书比较杂,什么书都想打开看看、翻翻,我觉得读不同的书,会有不同的人生体验,会有不同的乐趣。比如读中国文化经典,如《论语》《孟子》《庄子》等,这些书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对树立正确的“三观”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读一些好的文艺作品,如诗歌、戏剧、小说等,可以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命运,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比如读历史,不但可以了解历史知识,还可以引发你对人生的深入思考。比如读古典诗词,从中可以体验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的凄凉,辛弃疾“可怜白发生”的无奈,陶渊明“种豆南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的豪情。所以,读书可以养人。
……
(二)读什么书
读书是个大问题,读什么书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人生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选择组成的,读书就如人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选择。选书也是人生,有什么样的人生,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书;反过来,选择什么样的书,也就选择了对应的人生。选书就好像择友一样,要挑选那些有价值、有益的书来读,那些平庸无奇的书,低级趣味的书,读了也没什么用,甚至有害,还不如不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对书籍的嗜好,是带有很强的个性色彩的。适合你的书,不一定适合我。只要自己喜欢,感觉好,就可以读得不吃饭,不睡觉。关于选书,有人打过两个比方:一是说读书就象带兵一样,要有一批亲兵。领兵十万,不如亲兵一千。有经验的将领一定要培养自己的亲兵,这些人能与统帅同生死,共患难,危急时刻可以以命相搏,舍身救主。二是说读书犹如交友,要有几个挚友。有些人朋友满天下,却没有几个知己铁杆,真遇到困难时,就可能得不到任何帮助。因此,关键是要交几个能为你两肋插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铁哥们儿。我认为,这两个比喻都很形象,很好地说明了应该如何选书的问题,都是要强调人生有限书无限,人生有限知识无穷,要有选择,要突出重点、运用重点。
……
(三)怎样读书
读书就像吃饭一样,什么时候吃、吃什么、吃多少固然很重要,但怎么吃也很重要。一个会读书的人,就要做到“拿得起放得下”、“进得去出得来”,才能达到我们常说的“开卷有益”的境界。
首先,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除了那些休闲的书,只要是你需要认真看的书,看的时候就一定要拿笔,不拿笔就不要看书。钱钟书先生有一本书《写在人生边上》,这是钱钟书先生打的一个比方,他把书看作人生,在读书的过程中经常把心得和注释写在书边上,这本书就是对这些心得和注释的归纳和总结,所以书名就叫《写在人生边上》。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看到重要的地方,就划出来,有什么样的感受,就在书中写出来。看书时,不要太相信你的记忆力,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忘记。我几年前看过的书现在大都遗忘了,但我只要拿起那些书,看到我以前画的重点和写的感受,我就能马上回忆起来。所以一定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读了45 年书,总数达几万卷,他读书的一个特点是“越读越厚”。因为他读书时特别喜欢在书上加添解释批注,补充参考材料,所以这样从外观上看,书是越读越厚。朱熹对重要的书,刚读时把有体会的地方用红笔勾出,再读时用青笔勾出,第三次读的时候又用黄笔勾出,以后再读用黑笔勾出,如此反复精读,掌握精髓。
……
第五,要处理好读书与工作生活的关系。读书学习需要占用时间,必定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影响。这就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要合理安排读书时间。很多人老说自己工作太忙,再忙总还是有空闲的时候,关键是如何利用这些空闲。有人问鲁迅先生读那么多书哪里的时间,鲁迅说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读书,换句话说,他是把零散的时间拼凑起来读书的。第二问题就是要克服惰性。读书虽是一种精神享受,但也要付出脑力劳动甚至是体力劳动,如果没有坚持不懈的决心,一曝十寒,读书就只能是纸上的计划,很难坚持下去。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曾经化用明代著名理学家胡居仁的一副对联,“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贴在墙上用以自勉。
刚才,我讲了政治,讲了责任,讲了学习,这些都是管长远的事,需要长期坚守和磨炼。最后我再强调一下廉政的问题。对任何一个干部来说,廉洁纪律是一条不能碰的红线。廉政方面出了问题,你的所有努力都将付之东流。所以大家在这方面一定要洁身不好,严防死守,绝不能有半点放松。
第四句话:要无时无刻坚守廉洁底线
中国古代就有“不贪为宝”的说法。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有人拿一块宝玉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你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还有一个“杨震拒金”的故事。这个故事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引用过。东汉名臣杨震被任命为东莱太守。赴任时途径昌邑,他以前举荐过的县令王密晚上来看他,怀揣银两要送给杨震被拒绝。王密说:“天黑,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了非常惭愧,只好作罢。杨震后来调任涿郡太守,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杨震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这个‘产业’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古人这些拒腐蚀永不沾的高洁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从以上事例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历来崇尚清白,视廉为宝。《管子》将“礼义廉耻”看作“国之四维”,足见廉洁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自古以来,两袖清风的官员总是被百姓称颂。一代廉吏于成龙,经常吃青菜,喝稀粥,灾荒之年还以糠代粮,把节余的口粮和薪俸用于救济灾民,老百姓送他雅号“于青菜”。晚清重臣张之洞为官一生,始终保持清廉,过着简朴的生活。他的幕僚辜鸿铭说张之洞的总督衙门是全国最破旧不堪的。张之洞为官,从不做与身份不符之事,从不接受下属送礼,哪怕一本书、一方砚,都拒之门外。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赢得民心的重要法宝。当年斯诺访问延安,赞叹我们党的领袖廉洁奉公、勤俭朴素的作风,称之为“东方魔力”“兴国之光”。今天,坚持清正廉洁、个人干净,依然是从政为官者必须守好的底线。一个领导干部,如果自身不干净,在干部群众中就没有威信,腰杆就硬不起来。领导干部做到个人干净,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要保持思想纯洁
……
(二)要做到行为廉洁
评价一个人,不仅要看他说什么,更要看他做什么。领导干部是不是干净,是不是廉洁,最终要落到行为上。行为上的廉洁,一靠自律。自律体现在小处,体现在小事,体现在小节,要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脚,不该说的不说,不该拿的不拿,不该去的不去。大家可能听过“新鞋踩泥”的故事。明朝人张翰当上御史后,去见他的上司王廷相。王廷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却给张翰讲了一件自己经历的事。他乘轿进城遇到下雨,一个轿夫穿了双新鞋,刚开始还“择地而行”,后来一只脚不小心踩进泥水,为了不让另一只鞋弄脏,这个轿夫还是“择地而行”,不久这一只鞋也弄脏了,轿夫便“不复顾惜”,高一脚低一脚的随意踩去,毫无顾忌。张瀚听后深受启发,“退而佩服公言,终身不敢忘”,最后成为明朝的一代良臣。这个故事讲的就是一定要管住小节,管住第一步。从近些年“落马”的官员看,一些领导干部就是因为忽视了干净要求,从一些小事开始,从生活细节开始,放松自我约束,今天拿一点、明天要一点、后天捞一点,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深陷其中,最后全线崩溃。行为上的廉洁,二靠他律。他律就是监督,说白了就是一种约束,一般情况下会让人不自在,不舒服。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讲话强调,要让党员干部逐步习惯在有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现实中,确实有不少党员干部不愿意接受监督,不能正确对待监督,一提到“监督”二字内心就有抵触,就浑身不自在,认为监督是对他的不信任,言语中多多少少会流露出对监督的厌烦,行动上多会破纪违规。其实,严是爱,宽是害,监督是对干部最大的爱护、最好的保护、最真诚的帮助,是事前的爱护、事前的帮助,而不是事后的挽救。纪律和监督的约束,是保护党员干部政治生涯的“安全阀”,是阻止党员干部越轨跑偏的“刹车器”,是防止党员干部蜕化变质的“防腐剂”。有监督,人才会更清醒、更谨慎,看问题、作决策就会少一些主观性、片面性和随意性。在座的各位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对领导干部来说,任何“保护伞”都会漏,任何“尚方宝剑”都会锈,只有干净才是是最好的“护身符”。我们要通过严格的自律和他律,戒慎恐惧,严防死守,廉洁自爱。谈到戒慎恐惧,这个词出自《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指的是在自己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也要心存敬畏之心,教育我们对待任务,对待责任,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教育我们做事情要认认真真、精益求精,而不是粗枝大叶、疏忽大意;教育我们要慎独慎微,而不是放浪形骸。这体现了强烈的责任心和责任感,体现了“认真”二字的工作态度,体现了慎独的修为精神,是为官之德、从政之要。
(三)要保持形象清洁
领导干部的形象,不仅关系到党的形象,也关系到群众对党的态度和认同感。大家都听过一句俗语:“百姓谁不爱清官”。在老百姓的眼里,领导干部的形象,不在于你有多高大,不在于你有多威严,而在于你有多清廉。领导干部都是公众人物,身处聚光灯下,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广受关注,形象上的一点瑕疵都有可能被无限放大。也许你只拿了别人一根针,传来传去就成拿了一桶金。所以,领导干部一定要十分注意自己的形象,防微防小,时刻保持清清爽爽,干干净净。领导干部岗位重要,责任重大,接触面广,在工作生活学习中不可避免要与一个个有形无形的“圈子”发生关系,领导同志要身在圈子中,不受“圈子文化”的污染,保持干净清洁。一要保持“工作圈”的清洁。由于受不良政治生态的影响,有的人把工作关系变成了“山头关系”“依附关系”,甚至变成“主仆关系”。有的人为了攀“山头”、搭“电梯”,卖乖讨巧,行贿受贿。这样的圈子不正常,也不可能干净。领导干部的工作圈,是在工作中形成的同志关系,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相互支持,不能搞人身依附。二要保持“社交圈”的清洁。领导干部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也有正常的社会交往。但是一定不要“傍大款”“傍老板”,企图从这些人身上捞取好处。在座的都是受党培养多年的领导干部,是带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领头雁”,如果在别人的围猎中掉进“圈套”,成为“猎物”,不仅是个人的悲哀,更是组织的损失。要慎重交友,选择社交,构建干净健康的社交圈。要敢于说“不”,善于说“不”,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和理想信念、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不能为了亲情、友情而迷失自我,丧失原则。三要保持“亲友圈”的清洁。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这是人之为人的特性。现实生活中,有不少领导干部出事,就是过不了“情”字关,就是出在家属和亲友的身上。在家庭管理上,焦裕禄同志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对家人要求十分严格。有一次,儿子看了一场没交钱的“白”戏,焦裕禄知道后狠狠批评了儿子并让补票,还专门召开家庭会议作检讨。大家都应该向焦裕禄同志学习,树立良好家风,净化家庭“生态”,时常提醒,严加管束,切实管好自己的亲属,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在他们身上打开缺口。
我很喜欢有关廉洁的两句名言。一句是柏拉图的话,他在《理想国》中说:“献身于政治,就是献身于公共事业,而那些为大家而献身的人,就是灵魂里有黄金的人,因此,他们不需要现实世界里的金银。”一句是泰戈尔的话,他说:“如果鸟的翅膀绑上了金子,那么它肯定飞不高”。我把这两句话送给大家。因为你们正处在事业起步和蓄势的阶段,眼界一定要高一点,格局一定要大一点,不要把金钱和名利得失看得太重。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一双轻盈有力的翅膀,在更为广阔的天际展翅高飞。
谢谢大家。
以上为免费阅读内容,如需阅读全文,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