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文秘写作网!

领导讲话

C3894 领导干部读书班培训讲话
2025-05-20 08:29:05         0  加入收藏    阅读本文需要支付:30.00

  C3894领导干部读书班培训讲话


  吴咲呓 全文14570字 30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基层领导工作,干事创业,最需要的是具备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方向正确,方法得当,才能事半功倍,走向成功,才能工作干得让群众满意,领导放心。下面,我就从识、谋、行三个方面,从领导方法的角度,和大家作些交流,一家之言,不妥之处,敬请在座的老师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第一、关于 “识”的问题


  “识”就是见识、认识,也可以理解为眼光、水平、视野、境界、层次,是衡量一个干部领导能力高低的最基本因素。一个领导干部,经验也好,智慧也好,最重要的是来源於其见识。我体会,应从以下四方面去锻炼提高。


  一要识时。时者,势也,识时即认请形势的问题。这是一名基层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古话云:“识时务者为俊杰”。就是说能认清当前的重大事情或客观形势的人就算得上是杰出的人物。当前,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最大时务是什么?是发展,也唯有发展,所以邓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


  《论语》记孔夫子在川上的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心情,浅是由恋旧而来,深是由怕死而来。从古到今,人概如此,但恋也罢,怕也罢,客观情况还是逝者如斯。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命定在以时间为框架,时刻都在动的世界里。动就必致有变化,所以西方哲人说:“一只脚踩不进同一条河流”,“从一棵树上采摘不下两片相同的树叶”。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是不以人们的意为转移的。在事物的运动过程中。把前进性的、上升性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即称之为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过程的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这是从哲学层次上来认识发展的不可抗拒性。


  我们再换个视角认识“发展”这个时务,就是从世界一体化的角度,看待发展的急需性。大家知道,古代世界的几大文明板块,是相互隔离、不相往来的世界。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各大洲之间的地理距离缩短了,全球逐步走向一体化。........


  大学毕业,回到庆阳这二十多年里,我一直都在语言的丛林中寻觅,寻觅一个确切的词汇,用以叙说脚下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在陇东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秦始皇威武的兵马穿过子午岭林海的秦驰道,已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之中,秦代的长城,北魏的石窟,唐代的佛塔,在岁月的流逝中无言地耸立着。三四十年代如火如荼的革命岁月中留下的南梁革命政府、抗大七分校遗址等,也再没有了红旗猎猎、号角震天,只是默默地向世人展露着昔日的荣光。在一个新的世纪到来之际,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了一个发展市场经济的新时期。今天,提起“老区”两个字,既饱含着昔日的荣耀与骄傲,也深藏着许多难言的困窘与苦涩。明天会不会被人遗忘,我不知道,恐怕更多的人只有从历史的教课书中去查询它的准确含义了。发展市场经济,众所周知的原因,“老区”成了落后与贫穷的同义语,历史包袱的沉重,地理位置的偏僻,原有基础的落后,使得我们奔向发展的步履格外沉重和艰难。市场经济规律,优胜劣汰法则,让我们乍听起来,曾是那样陌生新鲜。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游。大家一下子都涌向了奔往未来的快车道。一番拼搏之后,再环顾四周,总觉得别人乘着飞机火箭,而自己还是开着拖拉机、赶着老牛车,速度慢、效率低。........


  二要识事。从领导学角度看,一个领导者在面对各种具体工作时,本身就是一个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领导者面临的因素极为复杂,如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领导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上级与下级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识事就是指认清和抓住事物的本质、根本。何谓根本?就是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最关键的因素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事物的本质、主要矛盾,它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为什么要抓根本?古人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抓根本的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源于事物的复杂性。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客观形势千变万化,各种问题千头万绪。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做工作、办事情决不能不分主次本末、不论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必须善于抓根本、抓主要矛盾........


  当今世界正处在深刻变化之中,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呈现出许多新趋势、新特点。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干部面对的工作多、肩负的任务重、承受的压力大,这是必然的。越是这样,就越需要领导干部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深远的历史眼光观察问题,善于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中把握方向,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抓住要害,集中时间和精力抓好那些事关全局和长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推动各项工作,开创新的局面。事实证明,在工作中找准“主攻点”,牵住“牛鼻子”,往往能够取得势如破竹的效果,而不注意或不善于抓根本、抓主要矛盾,十个指头摁跳蚤,东一葫芦西一瓢,结果往往是降低领导效能,影响工作成效。


  如何才能抓住根本呢?首先,应培育理论思维。........


  三要识人。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莫过于人才,在推动发展的各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最关键的因素。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在现代社会,最根本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最重要的决策是伴随用人的决策,成功领导者最主要的能力,就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能力。然而,识别人,自古以来都是非常困难的。唐太宗继帝位后与右仆射封德彝有一名话:“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所以,识人难的问题应该是困扰领导者的一个难题。看准人,并妥善用之,则工作事业无往而不利;看不准人,就会用人不当,即使再好的事情也会导致一塌糊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我们现在最需要的资源也是人才。现实要求我们要从思想上重视人才,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要有马克思主义者的宽阔胸襟和宏大气魄,求贤若渴,爱才惜才,促成各类人才争相汇聚的局面。那么,什么是人才呢?就是“德才兼备”的人。以德才兼备作为知人善任的标准,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德”主要是对一个人思想政治和作风方面的要求,指个人人品、伦理道德和政治品德;“才”主要是对一个人能力和水平要求,指才智、才华、才干等等,两者辩证统一,不能分割。无德,则不能服众,无才,则不能领导其所属人员做好工作。只有德才兼备,才能率众完成其所肩负的任务。所以,宋代政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的主张。但“德”与“才”相比较,“德”是第一位的,常言说,有德无才是庸才,干不了事;有才无德是蠢才,会干坏事;德才兼备才是人才,能干成事。因此,我理解,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人就是人才,组织看重、群众拥护的就是人才;能推动事业发展,给群众带来实惠的就是人才。那么,怎样能发现并识别人才呢?就是要校场赛马,要在工作实践中,在矛盾运动中,在事物发展变化中,从统揽全局上看其思路,从事业心,进取心上看其精神,从道德修养上看其品质,从履行职责上看其实绩,从工作难易上看其潜力,从同一层次群体比较上看其发展,否则,就可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


  最后,在识才问题上,请大家记住四句话:尊重人才就是尊重自己,爱护人才就是爱护自己,支持人才就是支持自己,人才的利益代表了你的利益。


  四要识道。道即路,识道就要明白为什么要当官,当什么样的官,该干什么样的事,该走什么样的路。我体会,官道既民道,能识道,就要瞄准标线,踏踏实实做事。大家深知,在竞相发展的今天,“不勤政就是腐败”,勤于政事,提速发展是我们履职干事第一标线,创造业绩是我们的基本追求,身为党员干部,我们眼中紧盯的目标,心中所谋的标线就是提速发展,大抓项目,惠县富民,实现的途径就是创新落实,勤政干事。勤政就是要勤于创新、勤于实干。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感觉,平时确实忙,确实累,似乎已经“勤”得不得了,但工作却落不实、上不去,发展总是步人后尘,究其原因,我想,就是因为“勤”一定会忙,但忙就不一定等于“勤”,这不仅是认识上的差距,更是思想观念上的错位。我们说勤政,就是要勤在结果上,勤在效率上,勤在发展上,勤在实实在在的政绩上。不是看出没出“工”,到没到岗,在没在位,关键是看为经济社会发展谋了多少事,创了多少业。如果“勤”而无果,“勤”而无实,就是瞎忙、白忙,就是地地道道的碌碌而无为。能识道,就要守住底线,堂堂正正做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干事创业的潮流中,在体制转轨的关键期,能否坚守为政做人的底线,既干事又干净,既为政又做人,既勤政又廉政,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如果说勤政是显才,那么,廉政就是显德。所以,退一步想,就算没能力、没本事勤政,至少还应该做到廉洁、廉明、廉直,这是道德的范畴,是做人立身之本,是处事成事之基。中纪委的“五个不许”和市委的“约法八章”明确了党员该想、该干什么,不该想、不该干什么。我们基层领导干部,就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群众看干部,干部看领导。我们要想工作思路、项目建设措施。想群众的着急事、难肠事。而不是想位子、想权利、想待遇。........


  二、关于“谋”的问题


  “谋”,就是谋略、谋划,也就是想事、出主意,科学决策的问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政之要在于谋,成事之基也在谋。在工作实践中,我的体会是:


  一要既谋局也谋重。“局”,即全局,是事物的整体,是事物各个部分、各个方面的有机统一,谋局,就是要谋面上的事情,全面的目标,是指领导者具体制定和实施决策过程中,必须对事物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从大局出发,避害趋利,着眼于对自己的发展有利的环节开展工作。邓小平同志要求领导干部眼界要非常宽阔,胸襟要非常宽阔,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实质就是要胸怀全局谋全局,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地区或部门的领导都具有双重身份,对下而言,他是全局工作的负责人;对上而言,他又是局部工作的负责人。任何地区、部门、单位的领导者,在处理对上的关系上面,都处在局部的地位。因此,宽广眼界、大局意识、战略眼光,是每名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对坐井观天的广大基层干部来说,尤其如此。关于大局观,我们的古人有一句名言,叫作自古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讲的就是大局和小局的关系。........


  二要既谋立也谋废。谋立就是谋改革创新,推动发展,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改革创新是发展的要义。“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立的关键在创新,功夫深处是创新。做工作,当领导,贵在开拓创新,难在开拓创新。可贵的原因是创新可推动发展,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可以见到一片新天地,创出一种新境界。难的原因是创的是前无古人的事,要想、要谋;走的是别人没走过的路,要敢试、敢走。身为领导,如果不能开拓创新,不仅开拓不了新局面,还影响下层、团队的创造力、战斗力,最终导致保守颓废。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丹尼逊教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是否具有开拓创新能力,作为区别一流领导和末流领导的标准,是有道理的。........


  三要既谋显也谋隐。这里的显与隐指业绩、政绩而言。政绩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手段,是获得群众支持和认同的基本形式。作为领导干部,在任期间,多出贡献,多出政绩是份内责任。市委黄书记有这样三名话,“我们做官是为了更好地做事,做有益于人民的事;在位就要尽职尽责的谋事干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身后应该留政绩,留美名,俯仰无愧,活在人民群众的心中。”黄书记的话道出了领导者的作用,交代了领导者的责任,他要求我们谋经济工作,即显绩,为什么把经济工作叫显绩呢?主要是因为经济工作周期短,见效快,比较易显。比如修路、通电、送水,一年或半年功夫就修通送到;盖楼、架桥,最多也一年;栽树,说栽就栽,一周栽完,当年就绿........


  四要既谋和也谋断。“和”,即讲民主集中制原则,讲团结和谐。中华民族“和”的思想源远流长。孔子的《论语》讲:“礼之用,和为贵”;孟子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指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均指出“和”的重要性。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和”的思想讲求和谐、和睦、和善、祥和、谦和,提倡团结、互助、友爱,只有和,才能集大家之力,成发展之事。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和”的思想注重合群随公、和衷共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只有和,才能围绕共同目标,构筑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才能、协调一致、和睦相处的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的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只有和,才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统一,谋求生态平衡,实现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不同调味品的结合,才能做出美味佳肴,不同音调的交响,才能奏出动听的音乐。和就是要讲团结。团结如何,决定着工作如何,局面如何。一个班子、一个集体的成员大都来自“五湖四海”,没有什么重大的恩怨、根本性的矛盾、了不起的问题。有些问题,对、错要用贯性原则来衡量,要在发展的大旗下来看待。........


  三、关于“行”的问题


  行,就是做,就是行动,就是狠下决心,扑下身子抓落实。什么是落实?落实就是解决问题。任何一项工作,都要靠解决问题来推动。解决了多少问题,就得到了多少落实。我体会做为领导干部,抓落实不一定要有亲自去干的两只“手”,但必须要有能抓落实的四种力。


  一、要有“一肩挑尽天下愁”负重勇行的推动力。


  推动力是有效领导不可缺失的保障,是期望做一个优秀的领导干部所努力追求的东西。没有推动力的领导干部,比一个普通人还要糟糕。因为普通人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不需要借助推进力去带领,鼓舞别人做什么。而领导者则不然,倘若缺乏这种力,便无法统御众人去完成组织的目标。这种推动力,需要我们具备挫折忍耐力、压力承受力、自我控制力和顽强意志力,要能够在艰苦的、不利的情况下克服外部和自身的困难,能够在巨大的压力下坚持目标和正确观点,坚定不移地完成任务,为组织分忧,为群众解难。就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讲的,要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着队伍走向胜利。有要一股狠劲、牛劲、创劲,下决心干到底的勇气和决心,对领导没交待的、别人没干过的、文件没写明的,要敢于攻坚克难,不找借口........


  二、要有“不信鬼神问苍生”量力而行的内定力。


  这种内定力,要求我们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准确分析形势,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立足实际求发展。简而言之,就是衡量自己能力或者力量行事。 “量力而行”是一种实事求是的行为,它提倡的是有多大钱,办多大事。也就是说,我们要做好一件事,就要看看自己的“家当”,看看有没有能力,有没有条件,能不能创造出足够的条件。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按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不能搞大轰隆,今天提出小康,明天就达标,今天搞新农村建设,明天就建成。要把要干的事都找出来,分类排队,看哪些事该办,哪些不该办;哪些能办,哪些不能办;哪些先办,哪些后办,排清列明,再落实。历史的人只能办历史的事。不顾客观条件,不分轻重缓急,只顾说起来好听,看起来热闹,提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到头来劳民伤财,一时的工作,几代人的代价。因此,制定发展目标,开展各项工作,不能脱离实际,盲目求快。快要讲适时。该快不快不是实事求是,好高骛远、竞相攀比也不是实事求是;快要讲方式。重视效益和质量,不能热衷于铺摊子,追数量,重复建设;快要讲实效。搞建设,求发展,最终要体现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决不能搞群众没利益、无实惠的事情。


  三、要有“周重九鼎禹分九州”明责而行的管理力。


  这种管理力,就是要改进领导方式方法,明确职责,创新机制大家干。俗话说:“一个人浑身是铁也打不出几颗钉。”一个领导干部精力再充沛、能耐再高强,也管不了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所有事情。苟子有言:“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意思是说君主善于抓要领,那么各种事情都会被处理得细密完备;如果君主喜欢样样都抓,那么事情就会荒废。《史记》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天,汉文帝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决狱”多少,周答不出,又问全国一年“钱谷出入”多少,周也答不出。文帝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回答,“决狱”的事去问廷尉,钱谷的事去问治粟内史。文帝问,什么事都有人管,你这个丞相干什么?陈说,我管公卿们,文帝听了很高兴。........


  四、要有“一枝一叶总关情”有情而行的感召力。


  郑板桥有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它道尽了为官为民的情怀。正如胡锦涛总书记要求的那样,要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这既是我们的使命所在,职责所系,也是我们人生最大价值、最大抱负和最高追求。群众利益无小事。办好群众之事,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干好其他各项工作的基础。常言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既然为官,为老百姓谋利益,对百姓常怀感激之情,就是一种责任、一种良心,也是一种美德。........

以上为免费阅读内容,如需阅读全文,请先登陆

首页讲话发言心得体会生活会材料报告汇报计划方案微型党课征文演讲事迹通讯论文其他公文关于我们
文秘写作网-下载公文,下载范文,党课,生活会发言
Copyleft © 2021 文秘写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