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文秘写作网!

微型党课

B123 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党课提纲
2021-07-25 07:26:49         0  加入收藏    阅读本文需要支付:30.00 本文已有:1人支付

  B123 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党课提纲


  长工全文16113字30片


  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党课提纲


  同志们:


  按照党史学习教育部署,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由我为市局机关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开展一次专题党课教育。这次党课的主题是“党史与国学”,之所以想为大家讲这个主题,主要有三层考虑:


  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学文化,总书记大力提倡、亲自示范,使国学文化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新的春天,就我们而言,也需要树牢看齐意识,向总书记学国学,在工作生活中倡导国学。


  二是党史教育已经进入 阶段,大家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已经都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需要进一步从更深的层次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就需要从更深层次来理解和把握党的传承性和时代性,更好的发挥国学文化立国立命、观照现实的作用。


  三是“四史”本身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想要更深层次的认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就必须将其与中华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


  基于以上三方面,我今天就我在学习党史、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些浅显心得与大家进行一次交流。


  一、深刻认识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的根与魂


  什么是国学,简单而言,就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学术,是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先秦诗赋、汉赋、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并历史学说的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内容包含,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书画、音乐、易学、术数、星相、建筑等范畴,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统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也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着重要价值。


  (一)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上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可以说,国学文化就是中华民族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为人类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文艺作品,诞生了屈原、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苏轼、辛弃疾、关汉卿、曹雪芹等文学巨匠,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至今为止,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延绵五千年而不衰,唯有我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历经无数次战乱、外族入侵、分崩离析,最后都归于一统,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因为我们的先辈们创作了灿若星河、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的根和魂,就是传承延续数千年的国学文化。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民族文化之根。可以说,中华民族的的国学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们留给中华儿女最宝贵的遗产,犹如一个无穷无尽的矿藏,需要我们用认真发掘和提炼,以获取今天所需要的珍贵滋养。


  (二)


  从民族层面来讲,5000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国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如果丢掉了国学,就等于是丢掉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丢掉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丢掉了自己的根,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个人来讲,……


  可以说,在国学的大观园里,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


  (一)国学蕴含丰富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力量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它是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和血脉;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复杂多样的,按照唯物主义历史观来看,其内容有优秀与落后之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站在当今时代的高度,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同样可以作出优秀与落后的相对区分。概略地说,国学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宝贵结晶。国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超越时代局限、反映中华文明永恒价值的特征,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贴近,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和福祉相契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重大成果的基本精神相呼应。


  ……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国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集中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夙愿。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救亡图存”成为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的一条主线,“振兴中华”成为全体仁人志士发自心底的激壮呐喊和艰辛探索的时代主题。在各种力量的交锋整合和各种道路的尝试比较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伊始,就扛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数十年浴血奋斗,建立了新中国,才使中华民族重新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奋斗目标。通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新探索和新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日益展现出光明的前景。


  ……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充分汲取国学的正能量


  伟大的梦想基于伟大的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基础在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要义是不断提升国家物质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着眼点是不断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创造13亿人的幸福美好生活绝非易事。中国在发展道路上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奋力拼搏,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汲取包括国学在内的强大正能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充分挖掘和汲取国学的宝贵资源。中国共产党历来以弘扬国学为己任,并不断赋予国学以新的时代内涵。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仁政文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等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发扬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推进国学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互动融合,使国学不断地创造性转化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竭源泉,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不断得到巩固。


  ……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面对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对国学资源的挖掘和汲取还存在明显差距和不足,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还有大有可为的广阔空间。我们应继续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更进一步的细致梳理和深入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实做到古为今用,使更为丰富、更加多样的国学精华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更好地促进国学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相符合,不断推陈出新,使国学既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富于浓郁的时代精神,并与全人类优秀文化相汇通,与时俱进地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正视国学面临的内部资源流失和外来文化冲击的双重困境,更加通俗易懂地诠释和发展国学,更加形象生动地表现和传播国学,使富有深厚国学底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够更好地在人民大众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有效建构国学传承体系,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统筹兼顾,强化保障,使国学渗透于政策引导、舆论导向、文艺创作、学校教育、民间传承、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和群众性精神文化创建活动等方方面面。总之,我们应具有从国学中汲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的高度自觉,进而切实把国学转化为实现伟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使国学为实现伟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其强大力量。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国学文化的继承发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现实实际、历史文化以及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和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战胜千难万险,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最根本历史经验。


  1.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光辉成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胜利


  自鸦片战争始,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瓜分,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面临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双重历史任务。置身亡国灭种危机,经过反复尝试,中国先进分子认识到依靠数千年的传统思想救不了中国,于是转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但西方列强的一次次侵略,打破了中国人的迷梦,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也一并破产。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代表中国社会最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武器,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革命面貌为之一新。


  ……


  百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历史事实就是: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光辉成就,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胜利。


  2.“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靠中国传统思想救不了中国,这是历史早已证明了的。但这绝不是说,儒家学说只有历史价值而无现实意义,如美国学者列文森所说的成了历史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更不是说,可以抛弃中国传统文化、抛弃孔夫子,全盘反传统。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就不仅要与中国的现实实际相结合,而且要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


  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号召全党开展学习竞赛,学习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修养。同时,毛泽东同志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后,他依然认为“读历史是智慧的事”,应从中汲取历史经验、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以融入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以指导革命。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十分强调马克思主义要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反对教条主义。但他们都没有明确提出要与本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更没有讲要民族化、本国化。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未能在西方取得实践上的胜利,反倒在东方相对落后的中国开花结果。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奇迹,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奇迹。这种奇迹的发生,固然同人类历史进入世界历史相关,与20世纪世界与中国的现实形势相关,但也与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丰厚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息息相关。须知,最好的种苗在贫瘠的土壤中难以长成参天大树。5000余年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肥沃土壤。


  回顾历史,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是一个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优势的国家,无产阶级人数很少,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成分是农民,且长期在分散的农村活动。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要建设一个具有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个极其艰难且无先例的任务。但中国共产党做到了。其中的奥秘,除了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看作党的基础建设、根本建设外,很重要的一条是吸取和改造中国古代重视修身的传统,重视党的思想建设,重视党内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斗争,重视共产党员的思想意识修养和党性锻炼,以保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这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范例,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建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


  3.把中国的历史经验、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总结和概括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国的历史经验、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使之具有中国的内容、中国的作风和中国的气派,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军事家、革命领袖和民族英雄等。中华民族又具有重视历史文化积累与研究、以史为鉴的优秀传统。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犹如一个无穷无尽的矿藏,需要我们用最先进的科学方法去发掘和提炼,以获取今天所需要的珍贵滋养。如何立足当代中国和世界的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进行概括和总结,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工程。对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借鉴,对政治、军事、经济、哲学、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等具体领域的批判继承,对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思想资料和古代语言的运用,我们党百年来做了大量工作,产生了许多精辟独到的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的现实危害,以及迷信西方文化和旧中国遗留的民族自卑心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反复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


  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是一个内容异常丰富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复合体,其中最深层的、具有永久价值的是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什么、包含哪些内容,见仁见智,很难用一两个命题或判断表达。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与时俱进、日新变革的创新精神,崇真求实、经世致用的实事求是精神,天下为公、公而忘私的献身精神,协和万邦、睦邻友好的和平精神等,都是民族精神的内涵。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精髓和灵魂,倘若中断了,那这个民族就灭亡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根本上讲,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相融合,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吸取、融入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同时,又赋予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以新的活力和内容。只有做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相融合,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内化为中华民族的灵魂,才能真正地中国化。


  4.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正确看待和取舍传统文化遗产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一定时代的历史产物,是一个矛盾的复杂体,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事实上,即便是文化精华、优良传统,也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而存在不足。在充分肯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必须正视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加以具体分析,警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渗入。


  ……


  三、党员干部应当学习那些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灿烂不熄,四大发明、四书五经,学习的力量在历史中传承。习近平总书记酷爱学习,学习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自尊和自信,他具有深厚的国学底蕴,他的讲话或文章以引经用典的亮丽风景吸引无数中外“粉丝”。他不仅自己爱好学习,更为关心干部学习,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他指出:“我们要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历经磨难而不衰的中华文明,蕴涵着丰富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他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作为公安机关领导干部,我们需要学习哪些传统文化知识呢?


  一、修身之道


  修身,是指修身养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修养身心。比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义担当,“见贤思齐”“知行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省吾身”“君子慎独”的修身之方,“孝悌忠信”“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的齐家之略,等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朝气蓬勃,就因为有这些执着的精神追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新的执政考验,对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


  二、廉政之道


  ……


  三、天人之道


  ……


  四、用人之道


  用人之道是一门关于认识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发掘人的智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力的艺术。我国古代在这一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令人叹为观止,并由此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用人之道”。这些丰富的用人思想和用人经验,是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在长期治国理政的用人实践中总结、积累、思考、归纳出来的,吸收与借鉴传统用人之道的理论精华,得到历史智慧的启迪与帮助,一方面能加强领导干部的素质修养,做到古为今用;另一方面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少走弯路,事半功倍,这对当代领导者来说,无疑是提高领导决策和用人水平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怎样是好干部”“怎样成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等问题做了集中的阐述,在其他一些会议讲话中也多次谈到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等问题,其中同样引用了大量前人的理论精华来注解自己的观点。首先,人才工作对于执政至关重要,“尚贤者,政之本也;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其次,对人才要有全面客观的认识,“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再次,识别、选拔人才有一些标准:以德为先,“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有基层实践经验,“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好学精神,“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五、法治之道


  ……


  六、民本之道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放在现代社会,仍然一点不落伍。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尚书》里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北宋张横渠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都是民本思想。与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方针是一致的,我们应当继承、发扬这种传统。


  习……


  所有这些,都可以在道家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中找到丰富的资源。老子所说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思想,不知有之、亲而誉之的善治和以百姓的态度为最高和最后的政治评价标准;孔子使民富庶教的思想,把广施于民而能济众作为治理国家贤治境界的思想,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和关于养老恤孤制度的思想;孟子的民为贵的思想;贾谊所说的国以民为本,国以民为命,国以民为力,国以民为功的思想等,都是滋养当下以民为本实践的宝贵思想资源。


  七、义利之道


  ……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义为先、先义后利的价值观念,至今还是我们应该培养和践行的价值观念之一,对处于市场经济浪潮中干部来说意义更为明显。

以上为免费阅读内容,如需阅读全文,请先登陆

首页讲话发言心得体会生活会材料报告汇报计划方案微型党课征文演讲事迹通讯论文其他公文关于我们
文秘写作网-下载公文,下载范文,党课,生活会发言
Copyleft © 2021 文秘写作网